相信大家平日在咖啡館瀏覽單品咖啡的菜單時,常常會看到“水洗”、“日曬”、“蜜處理”等等關于處理法的敘述。 “處理法”(Process),指的是咖啡生豆制造流程中所運用的各種做法。 更具體來說,是針對如何將成熟的咖啡櫻桃去除外果皮與果肉,變成只剩下生豆的這段過程。

茵赫特莊園的RedCatuai&YellowCatuai成熟的咖啡漿果 而三種處理法的不同之處,則在于所需的地理條件、仰賴的資源(ex:日光、水資源…等)。以及直接影響了咖啡最后在杯中呈現的風味。早期:日曬(NaturalProcess)工序:(挑豆)>日曬>去皮脫殼最早,咖啡的處理法是以日曬開始;日曬的過程對早期而言,比較簡單,直接將整顆櫻桃漿果送去日曬場進行日曬,待達到理想干燥的濕度后,再去皮脫殼。非洲產地因為缺乏水資源,因此多盛行此法,日曬風味:雜味多、甜度高中期:水洗(WashedProcess)工序:水渠挑豆>破皮>發(fā)酵>清洗>(二次浸潤)>干燥 在各項技術開始發(fā)展,水資源與設施得以建立與應用后,濃人們開始了水洗的處理法。在水資源豐沛的中美洲地區(qū),也幾乎多采用水洗法。水洗風味:酸質明顯、風味干凈、明亮水洗法過程:第一道:水渠道挑豆咖啡漿果流過水渠道(很像馬拉灣里的飄飄河~)以此篩去過輕的豆子、樹葉、蟲蛀豆,也可以篩去過重的石塊…等等。第二道:破皮(De-pulp)第三道:在發(fā)酵槽內去除果肉(fermentation)破皮后的咖啡漿果,浸泡在發(fā)酵槽內,等待潮溼環(huán)境下外果皮、果肉、果膠行發(fā)酵作用后分解。第四道:清洗(clean)第五道:干燥(使用日曬或是干燥機)(sun-dryordrymachine)朵兒小補充:目前在一些危地馬拉的精品級莊園發(fā)現,在水洗過程中,咖啡生豆清洗后,若是再次放入水槽中浸泡(至少經過12~24小時),再進入干燥,則會大幅提升產出的咖啡質量與風味。也因此這道工序也逐漸有人沿用,稱為「二次浸潤(soaking)」

在茵赫特莊園內,二次浸潤槽里的景象!后期:百家爭鳴-蜜處理(HoneyProcess)工序:挑豆>破皮(去除部分果皮、果肉)>干燥發(fā)酵>為了結合水洗的干凈程度與日曬的甜度,一種叫做「蜜處理」法的工序產生。在咖啡漿果破皮后(若是去除部分外果皮與果肉),放在離地的棚子(或有人稱非洲棚)上等待果皮發(fā)酵。有時上面會加蓋一層遮蔽用的帆布或紗網,以避免豆子在長期發(fā)酵過程中被曝曬過度。

透過蜜處理法的豆子,可說結合日曬與水洗的特點,風味比日曬豆來的干凈,豆相也比較勻稱,但仍能呈現咖啡的明亮酸質。朵兒小補充:縱使都是蜜處理法,各地的處理過程也大相逕庭。有較重發(fā)酵程度的HeavyHoney,RedHoney,也有較輕微發(fā)酵程度的LightHoney,YellowHoney…….帶來的風味以及制作過程的難易程度也不同!以上,是咖啡豆處理法的筆記分享?。ü竿狭擞悬c久XD)不過提醒各位咖啡愛好者們~不同的處理法并無直接的優(yōu)劣之分,還是要了解該產地與莊園擅長哪種處理法,以及每個人偏好的咖啡風味為何,來細細品嘗每一杯咖啡!by朵兒2014.March.11